關于我們

在線客服

幫助

24小時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設工程教育網 > 建筑文苑 > 其他相關 > 正文

當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

2008-05-02 14:50    【  【打印】【我要糾錯】

  “全球化”作為當代文化的強勢語境,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在建筑領域全球化給發(fā)展中國家?guī)砹俗钚碌慕ㄖ夹g和材料,同時,也帶來了先鋒的設計理念和時髦樣式,對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筑文化產生了沖擊。全球經濟一體化導致的全球文化趨同使地域傳統(tǒng)建筑文化逐步被商業(yè)文化所淹沒,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國際性”所取代。作為城市和建筑個性的地域文化特征有逐漸衰落和消失的危險。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保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地域建筑文化成為當代建筑文化的使命。近年來,全球化問題亦被建筑界所重視,它成為我們觀察思考建筑問題的現實背景和切入點,國內各類建筑刊物相關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其中“地方建筑”,“地區(qū)建筑”,“地域建筑”通常被視為相同概念。三者雖均與我國行政區(qū)劃相關,但實際使用中有所差異:“地方建筑”偏重于建筑所在的領域及整體環(huán)境:“地區(qū)建筑”偏重于建筑所在某一范圍內的地理環(huán)境:“地域建筑”偏重于建筑所在的大文化環(huán)境。

  1、全球化的概念與定位

  “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一概念始于國際經濟學,它是伴隨著***工業(yè)革命和世界市場的出現而產生的。其詞根(global)即全球的,首先是一種空間上的稱謂,“是地球在空間上的位置的產物,是對生存的具體完整性和和善性的召喚,它不是把人類區(qū)分開來而是使人類抱成一團”,“全球”意味著它的前提是“非全球”,即地域,民族———國家的存在,“化”表明從非全球到全球是一種趨勢和過程,其實質是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導致人類活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人們的活動之間具有了極強的相關性,世界因此聯為一體。

  全球化既是一種客觀事實,也是一種發(fā)展趨勢,無論承認與否,它都影響著世界的歷史進程,無疑也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國加入WTO和承辦2008年奧運會更使中國人感受到融入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的步伐在加快。對許多中國人來講,通常以為全球化是20世紀80、90年代以來的事情。其實理論界一般認為全球化始于15、16世紀,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從15、16世紀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的工業(yè)化時代的全球化。第二是20世紀60年代以計算機的發(fā)明為標志的信息時代或知識經濟時代的全球化。但該階段還不是全球化的終點,民族國家依然存在,全球化還只是為了個人利用全球的全面生產提供可能,各種負面、異化的現象還存在。第三是***階段。在理論上該階段個人才真正成為世界意義上的個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整個世界、人類發(fā)展的前提。

  全球化,有時又稱為全球一體化或國際化,關于它的內涵目前尚無統(tǒng)一認識。如有人認為全球化僅僅是一種趨勢,能否達到人們想象中的水平尚是未知數,還有人主張全球化就是“美國化”。有幾種觀點頗具代表性。如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全球化)是世界范圍內的社會關系的強化。這種關系以這樣一種方式將彼此相距遙遠的地球連接起來。即此地所發(fā)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許多英里以外的異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同時,全球化是一種時空伸延,它“使在場與缺場糾纏在一起,讓遠距離的社會事件和社會關系與地方性場景交織在一起”。

  由此可見,全球化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全球化是一個多維度的不平衡發(fā)展進程。

  這不僅指全球化在多領域、多層面上發(fā)生,而且還指全球化的參與者是多元化的,它客觀上要求全球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生產和生活、沖突和摩擦的逐步減弱,相互影響和相互協(xié)調的增加。所以全球化過程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是差異基礎上的和諧,競爭中的合作,而不是同質化、趨同化。

  第二,全球化是統(tǒng)一和多樣并存的過程。

  這是一種人類生產和生活相互聯系和依存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特殊性與普遍性、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有機統(tǒng)一。

  第三,全球化是一個觀念更新和范式轉變的過程。

  原有以一個國家為范式和背景研究社會發(fā)展的思路受到了挑戰(zhàn)。正如意大利學者M.I.康帕涅拉所說:“全球化不是一種具體、明確的現象。全球化是在特定條件下思考問題的方式”。

  2、全球化與地域建筑文化互動

  2.1全球化對地域建筑的影響

  在建筑領域,全球化一方面促進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對話,使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共享新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使得各個建筑流派、理論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而另一方面,地域建筑文化逐步受全球文化影響,其各自所具有“地方性”被建筑的“國際性”所取代。從文化互動角度看,地域建筑面對全球化一般有三種選擇:

  其一是不同程度地文化認同的態(tài)度,明確或含蓄地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物質文明。

  其二是強調民族和自身文化的價值,反對和抵制全球化進程。

  其三是積極面對全球化的現實語境,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觀念和美學精神的現代轉型與融合。

  中國建筑現代化的歷程反映了這三種選擇的抗衡、共存與消長。20多年來中國建筑取得了驚人的變化和成就,而創(chuàng)作實踐中“民族性”與“現代性”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建筑師。從上世紀80年代的香山飯店、北京國際展覽中心、廣東新建筑,到90年代以來的仿歐風建筑、國家大劇院、央視新樓、鳥巢之爭,中國建筑在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中一步步走向現代化和國際化。同時對發(fā)展方式的反思和環(huán)境惡化的代價,對優(yōu)秀傳統(tǒng)建筑和地域建筑的保護意識日益提高,尤其是當代地域建筑研究和創(chuàng)作活動的逐步深入,如何處理好全球化與地域建筑文化的關系成為中國建筑“民族性”與“現代性”問題的發(fā)展與繼續(xù)。

  從現實來看,中國仍然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國內發(fā)展也存在著巨大的不平衡,當代中國正在發(fā)生巨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革。中國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速融入世界。面對全球化語境,中國地域建筑呈現一種現實的,后現代主義反應,以應對一個已然進入全球化的世界。

  這一現實就是:當代中國正在發(fā)生社會結構的根本變革和文化的巨大轉向,傳播方式與媒體發(fā)生深刻變革,城市化與城市文化迅速興起,消費型的商業(yè)社會逐步形成,具有全球化和后現代語境的大眾文化與消費娛樂文化正成為當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主流。從這一現實出發(fā),中國建筑的后現代主義是不斷修正的、建構中的現代性。因為“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文化風格,它以一種無深度的、無中心的、無根據的、自我反思的、游戲的、模擬的、折中主義的、多元主義的藝術反映這個時代性變化的某些方面,這種藝術模糊了‘高雅’和‘大眾’文化之間,以及藝術和日常經驗之間的界限”。如上所見,盡管從現代到后現代各種轉向的廣度和深度互有差異,人們無法為后現代找到共同的“本質”,但各種后現代話語在觀念和態(tài)度上仍然存在著核心的家族相似性。

  由中國的設計實踐可以看出,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壓抑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在城市和建筑文化領域就是導致了不同城市中建筑的雷同和城市特色風貌的消逝。前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會長帕金森(Parkinson)認為:“全世界有一個很大的危險,我們的城鎮(zhèn)正在趨向同一個模樣,這是很遺憾的,因為我們生活中許多樂趣來自多樣化和地方特色!

  正是由于后現代主義“對形式和類型的多元化感興趣,這是一種美學標準的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的一些形式和類型就可以有各自悠長與吸引人的歷史,不是作為靜態(tài)的、分離的形式和類型,而是交織在一起,互相作用、互相沖突、互相競爭,或相形見絀,或相得益彰,融合成各種無法預測的結合體,其活力變化無窮,在兩極之間迅速移動,從悲愴到鬧劇,從緊張到滑稽,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可作為敘述,可具有戲劇性,而且還能表演”,在此,集中體現了全球化對地域建筑的影響

  2.2地域建筑的再生

  全球化過程中存在著一體化,即社會發(fā)展中的趨同性一面,和多元化即社會發(fā)展中的特殊性一面的特征。其本質即要求處理好全球化與地域化的關系。這也是在理論上擺脫全球化與地域化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從國際規(guī)則出發(fā)走第三條道路的立場。面對地域建筑傳統(tǒng)的消退,在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著名城市學家和史論家劉易斯。芒福德就率先對此提出過異議,并推薦了美國加州海灣與新英格蘭地區(qū)的地域建筑。此時一些美國建筑師也提出應根據美國當地的文化和自然條件發(fā)展自己的建筑文化。眾所周知,國際建筑大師阿爾瓦。阿爾托則在遵循現代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芬蘭的、獨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現代主義建筑。20世紀50年代,日本建筑師丹下健三設計了如香川縣廳舍、東京代代木體育館等這樣一些屬于日本的現代主義建筑。上世紀60年代,隨著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出現,對建筑歷史性、關聯性的探索方興未艾。20世紀70年代后,印度的查爾斯?吕飦啞⒗。里瓦爾,埃及的哈桑。法賽等從當地的氣候和生活方式出發(fā),通過獨特的形體和布局也創(chuàng)作了具有鮮明地域建筑特色的現代建筑。20世紀80年代后,英國的斯特林、瑞士的博塔、日本的安藤忠雄、馬來西亞的楊經文等以及我國的許多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工作者紛紛投入了地域建筑文化的探索與實踐。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全球化運動的加速展開,越來越多的建筑師努力通過地域文化的發(fā)掘來證明其在全球化運動中的獨特價值。

  3、全球化下地域建筑文化的分析

  某種觀點認為,全球化是經濟的全球化,不是文化的全球化,也不可能成為文化的全球化。這也許是一廂情愿或缺乏警惕。經濟的全球化的確不一定改變我們的語言、信仰和傳統(tǒng),但它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如何在文化意義上探討地域建筑與全球化的關系日漸引人關注。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中國建筑如何走向現代化,同時又找回自己的“民族之根”是我國建筑發(fā)展面臨的實踐性課題。因為“地域主義著眼于特定的地點與文化,關心日常生活與真實且熟悉的生活軌跡,并致力將建筑和其所處的社會,維持一個緊密與持續(xù)性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地域主義試圖從經驗里學習,借此達到修補,細心琢磨、接納、排斥、調整與響應當地特色,地方歷史、地理、人性價值、經濟、傳統(tǒng)、科技以及文化生活等這些可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情況都是地域主義的來源”。這正是地域建筑對文化的表達。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地域建筑的更新包含保護、發(fā)展、創(chuàng)新多層內涵,這需要建筑師不僅要融入全球文化發(fā)展的潮流中,積極汲取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優(yōu)秀建筑文化,而且要保護中國的優(yōu)秀建筑文化遺產,發(fā)掘地方文化特色,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融入傳統(tǒng)的精華,導入現代生活的內容,體現對人的關懷,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創(chuàng)造出中國人認同的情感空間。這也就要求建筑師有著更為廣泛的文化背景和掌握當代建筑發(fā)展的趨勢。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方面:

 。1)研究和創(chuàng)造我國地域建筑空間的特色

  地域概念依據現代地理學理論必須是一個得到歷史認同的概念,并且和政區(qū)劃分相關。就中國的現實而言,各地區(qū)自然條件差異大,經濟、文化發(fā)展不平衡,在全球化下更顯突出。地域建筑文化的發(fā)展必須以區(qū)域經濟和文化為基礎。根據我國的地理和經濟條件,全國被劃分為七個經濟區(qū)域,這些地區(qū)亦是相應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重點。如位于環(huán)渤海地區(qū)的天津市,其城市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在市中心鼓樓商業(yè)街的建設中采用了傳統(tǒng)建筑風格以求對歷史文脈的表達和延續(xù)。而在泰達開發(fā)區(qū)金融中心的建筑中采用了現代手法,體現了時代特征。

 。2)尊重建筑所處的自然與文化環(huán)境

  只有從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條件文化出發(fā),深化對建筑環(huán)境的深層本質與規(guī)律的理解,才能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如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其現代理念與傳統(tǒng)符號有機結合的設計手法具有原創(chuàng)性,并對中國建筑現代化探索具有深遠影響。青年建筑師周愷設計的南開大學綜合研究中心結合當代校園文化環(huán)境要求,突出了形式特征和空間層次。

 。3)確立生態(tài)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生態(tài)建筑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運用生態(tài)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則,采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它領域相關因素間的關系,使其與環(huán)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結合體。

  生態(tài)建筑并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事實上,地域建筑重視與自然環(huán)境結合本身就是一種樸素的生態(tài)建筑。當代建筑師將這些方法加以提煉,用新材料、新技術表達出來,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福斯特設計的德國柏林國會大廈改建工程,采用現代技術解決光線和節(jié)能問題,形成一個高效能的玻璃穹頂,使建筑向自然界和景觀展開,可自供能量并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印度建筑師查爾斯?吕飦喸O計的圣雄甘。地紀念館采用了地域性的建筑材料和當地的建造技術,創(chuàng)造出具有濃厚印度風格的空間氛圍。

 。4)地域性建筑語言的更新

  傳統(tǒng)的處理建筑材質特性的表現方式是地域建筑文化的基本語匯。建筑師要虛心向民間學習,學會充分利用建筑材質特性因素,使建筑更加緊密地植根于地域環(huán)境,形成對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續(xù)。例如建筑師皮亞諾設計的新卡里多尼亞特吉尼奧(Tjibaou)文化中心,堪稱現代生態(tài)技術與地域建筑結合的典范。他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利用新技術和材料結構來闡述地域文化和適應環(huán)境特征。齊康先生設計的河南省博物館,力求體現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結合嵩山元代觀星臺造型意象,創(chuàng)造了具有地標性的建筑。

  4、結語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全球化與現代化,地域建筑與后現代主義成為共存、共生的統(tǒng)一體。我們要抓住這一機遇,通過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和對話,拓展自己的視野,也擴大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同時,我們在學習、借鑒西方現代建筑理論的同時,也要注重繼承和發(fā)揚我國的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我們的理論。新的建筑源于新的生活、新的文化和新的觀念,F代化不僅只有一個類型、一個模式,中國和西方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地域條件,也就必然會有各自的現代文化。

延伸閱讀:當代 地域 建筑
收藏分享: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新聞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擬題
    提升學習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擬題+1套預測試題
  • 實驗班
    3套全真模擬題+2套預測試題+考前沖關寶典
  • 定制班
    3套模擬題+3套預測題+考前沖關寶典+考前重點
  • 移動班
    以知識點為單元授課練習,
    強化重點、難點、考點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