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2 09:59 來源于網絡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1.剪力墻布置原則
底框架結構中的剪力墻既是承擔豎向荷載的主要構件,更是承擔水平力的主要構件,在地震中起第一道 防線作用,因此在設計時要考慮底部剪力墻承擔100%的水平地震作用,而框架只承擔小部分的地震力作為安全儲備。震害觀測表明,底框磚房在地震時底層將發(fā)生變形集中,會出現過大的側移而嚴重破壞甚至倒塌。有鑒于此,新規(guī)范在近十幾年各地試驗研究的基礎上,對底框架結構剪力墻的布置做出了更科學的調整。
首先抗震墻間距要滿足最大橫墻間距限制,6、7、8度設防區(qū)最大橫墻間距分別為21m、18m、和1 5m。
其次,剪力墻應沿2個主軸方向都有布置,使之形成直角以更好地發(fā)揮抗震作用。
另外要克服矯枉過正的偏見,有些設計人員認為既然底框結構底層薄弱就多布置一點剪力墻越強越好,實際上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剪力墻的設置應與上部砌體結構相協調,抗震設計的原則是沿樓層間側移剛度應均勻變化 ,而不允許各層間發(fā)生突變。
2.剪力墻使用材料
規(guī)范中規(guī)定6、7度且總層數不超過5層的底框房屋,應允許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間的砌體抗震墻砌體抗震墻適用于總層數少、柱距較小、平面規(guī)整的建筑,它造價低,施工方便。但無率是在使用上或抗震上,還是采用混凝土墻好。計算其在相同高度和截面尺寸下的剛底之比,先假設它們同為整體墻(開小洞口),由整體墻截面的等效抗彎剛底公式:
EIeq=EIw/1+9ulw/Awh)
式中,E為剪力墻彈性模量;I為考慮洞口影響后的水平截面慣性矩;U為截面上剪 應力不均勻系數,矩形截面取1.2;Aw為考慮洞口影響后的水平截面折算面積;H為剪力墻計算。
因Iw\AwH僅與墻的幾何尺寸相關,由假設可知混凝土剪力墻與磚剪力墻的上述參數相等過樣它們的剛度比就成為材料彈性模量之比。由《混凝土的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表4.1.5可得,C30混凝土的彈性模量Ec=3×10Mpa.由《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2002)表3.2.1-1得Mu10磚、M10砂漿砌體的抗辰強度f=1.89Mpa.所以同一位置相同幾何條件的混凝土剪力墻與磚剪力墻的剛度之比i=EC/Em=3×10/3024=9.92.
經驗算這一結果對于幾何條件相同的小開口墻和連肢墻同樣適用。因此相同條件下C30混凝土墻剛度相當于Mu10磚、M10砂漿磚墻的9.92倍,由此可見采用混凝土墻可大減少底層剪力墻的數量,經筆者總結多個底框工程實例經驗,常規(guī)底框結構設計時既符合抗震,又較經濟合理的混凝土剪力墻截面積大約占上層磚混結構同方向墻截面積的5%~10%,而要達到同樣要求所需的磚砌體剪力墻則遠遠大于這個比例,所以采用混凝土墻可使底層開間布置更加靈活,可利用空間更大。由于用量少,總造價也僅比磚砌體剪力體系,使結構遇地震時延性增大,避免了出現脆性破壞的概率,F在新規(guī)范已經縮小了6、7度時采用磚剪 力墻范圍,并對底層磚剪力墻的構造做出了專門規(guī)定,因此應盡量選用混凝土剪力墻。
3.剪力墻布置方式
框剪結構剪力墻布置有8字方針,即“周邊,均勻,對稱,相交”。底框結構中山墻一般要布置剪力墻,因為只在每個住宅單元樓梯間兩側布置混凝土毅力墻的底框結構是不宜采用的。
相關試驗表明,加大底層空曠房屋兩端平面剛度,對底層框架端部豎向位移進行控制,可有效增加底層杠架的安全儲備,但盡管如此布置也并不全周邊,中間還需要很多剪力墻。因此底框結構8字方針可概括為“豎直,均勻,對稱,相交”,所謂豎直就是在布置底層剪力墻時應盡量對應上部上下豎直、中間不間斷的墻體,否則即使底層布置的剪力墻剛度再大,若豎向無對應的上部墻體,不僅傳力途徑不直接,且上下層剛心相距較遠,地震時上部墻體與底層剪力墻間會形成很大扭矩,極易破壞。
另外,布置底層剪力墻時要避開上部墻體洞口,若具體執(zhí)行時實在難以避開,(例如樓梯間入戶門等),那么應采取在上部洞口兩側增加構造柱等加強措施,以更好地傳遞地震力。對個別剪力墻未能與上層磚墻對應者,應設法加大底層與二層轉換層之間樓板的平面內剛度例如樓板加厚,配筋率增加,雙向雙層配筋等。所謂相交主要是指剪力墻應盡量布置成L形和T形,以使它們相互支撐,增大每片單肢墻的平面外剛度,增強抗扭性。
具體設計時剪力墻的長度、開洞等均需通過計算確定。剪力墻的計算長度確定后、應將實墻面布置在兩端中間用洞口分隔,避免采用一端有剪力墻而另一端為獨立柱的方式?傊炷良袅唧w布置時宜開設洞口形成若干墻段,并保證各墻段高寬比不小于2.
4.剪力墻施工順序
底框架結構中底層墻體并不全是剪力墻,也有一部分是用于分割空間的填充墻。一般當為混凝土剪力墻時,其區(qū)分非常明確,混凝土剪力墻以外的磚墻均為填充墻體,施工時混凝土剪力墻與框架柱同時澆筑,而填充墻應待混凝土與框架柱達到設計強度,甚至主體完工后再施工;但當底層剪力墻采用嵌砌于杠架柱間的磚墻時區(qū)分就不明確了,需設計人員出圖說明。剪力墻和填充墻施工順序不一致,砌體剪力墻必須與其周邊混凝土框架形成整體,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抗側力作用。為保證與周邊混凝土框架緊密結合,應先砌墻后澆框架柱,砌墻時要預留馬牙槎,預埋錨拉筋,且框架梁直接坐于墻頂,不需再支底模;而填充墻的施工時間則要晚得多,一般是在主體完工時后砌,墻頂預留二三皮磚,待沉實后再斜磚及砂漿填充。
5.剪力墻、如何正確計算
底框結構上下層側向剛度比是有方向性的,一般只計算主軸方向的側向剛度比。對矯形布置的規(guī)則結構,其主軸方向即為互相垂直的X和Y向,現在常用的底框計算軟件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開發(fā)PKPM程序底框計算也只給出X向和Y向側向剛度比,這就給兩主軸不下交或L形、T形建筑的側向剛度比難處帶來一定的橫墻來計算剛度比,這樣從電腦的計算結果看K0和K90(0°和90°方向的剛度比)滿足要求了,實際上局部單肢的K0°和K90°遠遠不能滿足上述問題表面上是程序本身的問題但實質上是計算模型錯誤。
當前一些設計人員口重視上機計算而忽視基礎理論的學習,電腦程序必須建立在正確的計算模型上,這是計算結果正確的技術前提。因此在輸入計算機前必須認真分析結構的特性,首先建立一個模型,并仔細閱讀計算機設計軟件的編制原理、使用說明及技術條件與本工程相后才能正確使用計算機運算,準確辨析計算結果的正誤。L形建筑正確的計算機運算,單肢計算時適當考慮另一肢的影響,這樣才能防止兩肢互相干擾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至于雙主軸不下交的建筑,在輸機前宜先用手算。
通過以上5個問題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1)首先應滿足規(guī)范對剪力墻布置中強制性條文要求,臺間距;雙主軸均布等(2)應盡可能采用混凝土剪力墻;(3)布置時遵循“豎直,均勻,對稱,相交”的8個字方針;(4)施工時必須區(qū)分剪力墻與填充墻;(5)不規(guī)則平面布局的剪力墻電算時應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