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1 15:16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意境是藝術作品借助形象所達到的一種意蘊和境界。古典園林的意境,是比直觀的園林景象更為深刻、更為高級的審美范疇。首先蘊含了造園者的人生態(tài)度,并通過精彩的園林景觀打動游人,使其在園林中駐足,通過景物中的題詠,感悟到造園者所賦予景物的思想內(nèi)涵。造園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質(zhì)等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容都凝聚在景物中,體現(xiàn)在園林的空間環(huán)境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也就是通過眼前的具體景象,暗示更為深廣的幽美境界,是“景有盡而意無窮”。這便是中國古典園林造園之精髓。
1、意境的感知
古典園林意境的感知,是由園林的景物所體現(xiàn)的思想境界,進而感化人的器官、打動人的心靈而產(chǎn)生的結果。首先這種能感化和打動人的園林景物,應該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也就是說,景觀藝術水平要達到一定層次,才能產(chǎn)生超出景物以外所表達的精神境界。其次,對這種境界的理解、感知要由有一定文化水平、文化修養(yǎng)的人來體現(xiàn)。中國古典園林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中詩詞、中國畫對造園意境的影響最大。清·錢永指出:“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由此可見,對園林意境的感知存在著景、境、人三個基本層面的關系。
(1)景
一座園林是由很多景點組成的,而各景點均可包含各自的意境。這種體現(xiàn)意境的景,除了構成景的要素——建筑、山石、水體、植物等均要有獨到的匠心精心構筑外,往往還與詩畫藝術相聯(lián)系。景物所表達的境界,通過精彩詩句來點睛。這樣便形成一個意象完整的景。也就是下筆之前,要先有”立意”,下筆后”不滯于手,不凝于心”。如拙政園西部”與誰同坐軒”、“清風、明月、我”均取自宋代文人蘇軾“與誰同坐”的詩句,表達造園者的清高。
(2)境
景與境是園林造景中不同的兩個空間范疇。景是實物空間,由建筑、山石、水體、樹木所構筑而成,是有形、有尺度、有比例的,給人直接感知的空間;而境是景所帶來的思想空間,是無形的、無限的,無比例、無尺度的,由景物而產(chǎn)生的想象空間。如“一勺知江湖萬里,一峰則太華千仞”便是這兩種空間相互關系的最好體現(xiàn)。景是物質(zhì)的,而境是精神的。蘇州古典園林,往往是通過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間里達到咫尺山林的感覺。如網(wǎng)師園水面較小,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它的實際情況,水面聚而不分,僅在東南和西北角伸出水灣小澗,黃石池岸疊石處理成洞穴狀,卻能造成源頭深遠,使你感到此處水面與外界寬廣的河流山澗相連,無形中擴大了水面的界線,給人余意不盡的印象。
(3)情
情是由景作用于人,人感悟到境,由此而引起人的心情思緒的變化。精彩的園林景物,構成景外之境,而通過這種境,對人的感化感知而產(chǎn)生情,這就是園林的情境交融。情的產(chǎn)生除了園林景物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景、境是外因,而人則是內(nèi)因,外因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即景物感化人、感知人,即“情景交融”。因此,對于古典園林的欣賞,首先要了解其歷史背景,園主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當時的造園風格等因素。在游覽中細細品味,感悟園林意境之所在,因此,游人的生活經(jīng)驗、文化素養(yǎng)、思想情感等,決定了其對園林意境的感知感化的程度。
園林意境的感知,產(chǎn)生于園林景物對游人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人的眼、鼻、耳3個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主要為景物的外形、空間比例尺度、色彩、明暗,這些方面也是構成園林景觀的主要部分。如“咫尺山林”、“小中見大”、“欲揚先抑”等效果。作用于鼻的,則主要體現(xiàn)在園林內(nèi)植物的芳香,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說的是梅花的香味。拙政園的遠香堂周圍水面遍植荷花,荷花開時遠遠的就能聞到香味。這和作用于眼睛的信息,共同形成園林景物的總體氣氛。而作用于耳的信息,則反映在園林內(nèi)不同的景觀上,如拙政園的“聽雨軒”,軒外種植芭蕉,它寬大的葉片在雨滴的敲擊下發(fā)出清脆的聲音。“松風亭”利用風入松間,發(fā)出沙沙松濤聲,感受寧靜。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產(chǎn)生對景物的意境的感悟,便是園林意境的感知。
2、意境的時空變化
園林意境是園林景物所體現(xiàn)的深層次的一種境界。景是實的,而境是虛的,是變化的。境是由景的存在而產(chǎn)生,景是“肉體”,而境是“靈魂”。境的虛亦非虛無縹緲,而是園林意境的一種空間想象和時間想象。以有限的空間描寫無限的藝術創(chuàng)作原理。
(1)園林意境的空間想象 要講園林的空間想象,還得從現(xiàn)存私家園林的造園者的生活經(jīng)歷來考慮。我國現(xiàn)存的私家園林大多為明清時期所建,那正是我國造園的咸熟期,園主人多為地方紳士、退休官僚、官場失意者,他們既要在城市中居住生活,又要追求寄情自然山水的閑居思想。造園者要把自然的真山、真水搬入城市,搬入居家,那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惟一可能的是以自然山水為藍本,模仿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利用山石的堆砌,用假山來體現(xiàn)真山,以達到“咫尺山林”的感覺。如留園的五峰仙館,是模仿廬山的五老峰。五峰仙館前的假山,就是抓住廬山五老峰的神韻,在不過數(shù)十平方米的院落內(nèi),利用小空間、小院落內(nèi)的大假山,使人產(chǎn)生視覺上的高聳感,取得了與自然界真山同樣的感知效果。造園者的高明在于,以自然界的真山為前提,在假山中表現(xiàn)出廬山五老峰最鮮明的特征,并借李白《望五老峰》詩中:“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佶,吾將此地巢云松”的詩句命名為“五峰仙館”,暗喻園主隱遁山林,不為官宦的心態(tài)。此即景物產(chǎn)生意境,意境讓人感知,真山真水進而影響到人的思想情感。
(2)園林意境的時間想象 園林景物與自然界的季節(jié)變化(風霜雨雪)和天象變化(日月星辰)緊密相關。也正是這些不斷變化的天時景象,使得意境更加深化,趣味無窮,給人以更深的藝術感受。如“朝餐晨曦,夕枕煙霞”、“真山水之云氣,四時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園林里很多景物,都是以此為主題,來寄托造園主寄情自然,把自身溶入到大自然之中的情懷。如網(wǎng)師園的“月到風來亭”,其對聯(lián)取自唐·韓愈的詩句:“晚來秋將至,長月送風來”,在這里秋夜賞月,月光、池水、波光交相輝
園主寄情自然,把自身溶入到大自然之中的情懷。如網(wǎng)師園的“月到風來亭”,其對聯(lián)取自唐·韓愈的詩句:“晚來秋將至,長月送風來”,在這里秋夜賞月,月光、池水、波光交相輝映,一幅詩情畫意的景象。留園的“聞木樨香軒”,是秋季的景色,在其四周種植桂花,
,花開時節(jié),四周飄香。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為夏季景色,亭四周環(huán)水,水面種植荷花。“待霜亭”則為冬季雪景。這些都是以時間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變化,來體現(xiàn)造園者所寄于景物的意境。
3、意境的創(chuàng)造
意境的創(chuàng)造依附于景物的創(chuàng)造。而景物的創(chuàng)造(造園)又直接反映造園者人生的經(jīng)歷、世界觀、人生觀等的思想感情。我國古典園林留給我們思考的,不僅僅是園林空間本身,更是伴隨園林的意境所包含的造園者的文化層次、思想情感及園林更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值得后人不斷地研究和探索。
(1)意境寓于景物
園林的景物給人營造一個外部生活的活動空間,若把一座園林比作人的話,園林的景點、景物便是人的一個軀體,景物的外形精彩程度,是人的外部形態(tài)。而園林的景物背后所蘊藏的園林意境則是人的思想境界、文化修養(yǎng)。因此,園林的意境依托于園林景物,意境的表達不能缺少景物所構成的外部園林空間。
如拙政園的造園主導思想是超塵脫俗,在建筑上以主體建筑遠香堂與之呼應,山水上則以遠香堂北側(cè)的主水面和遠香堂南的主假山,以及堂東的小土山來營造外部空間,而主景為水中荷花,體現(xiàn)“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思想境界。這一景物所具有的外部空間,是景與境相互關系的典型例證。堂南假山與入口緊鄰,該處空間尺度小,光線昏暗,堂北荷花池,離堂南假山較遠,象征遠離世俗的心態(tài)。并且堂北水面開闊明亮,表達園主清高的心境。
(2)意境主導造景
《園冶》中說:“意在筆先。”園林的意境雖然是以園林景物來傳導體現(xiàn)的,并通過對園林景物的園林空間環(huán)境的感悟來達到,但園林意境先于園林景物而產(chǎn)生。也就是說,在園林景物創(chuàng)造之前,景物所表達的思想性已經(jīng)存在,并在園林景物創(chuàng)造過程中,自始至終指導著園林外部景物的營造。如揚州個園,取“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詩句,而竹葉的形狀似個字,故曰“個園”。園入口處植竹,也表達園主的清高脫俗。構成園林景物的建筑、山石、水體、植物,都要服從園林意境的指導,從而決定建筑的形式體量、山水的開合曲折及植物的高矮季相。如蘇州網(wǎng)師園,以“漁隱”為主題,其主體景象自然以水為主,即為“網(wǎng)師”、“漁翁”所寓居的境界,水便處理為理想的漁場——湖面,創(chuàng)作出湖光飄渺的景象,而非濠澗或淵潭。
(3)園林意境與人
園林的意境完全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是人類特有的東西,離開了人,意境也就無從談起。在這一意義上講,園林意境自造園開始便賦予了造園的動機、目的,直至造園結束。園林能給游人感知,而由此產(chǎn)生共鳴,皆由園林意境的特定效果所致。
首先,造園者的思想情緒、世界觀、社會背景、生活經(jīng)歷等,對園林有著直接的影響。在江南現(xiàn)存的私家園林中,不少園林的造園者,都是有文化、有抱負、有能力的人。由于其抱負在當時得不到發(fā)揮,便產(chǎn)生了寄情于山水、看破紅塵、隱退山林的想法。如蘇州四大名園的“拙政園”,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40年),園主王獻臣,因仕途不得志,隱退蘇州,借西晉·潘岳《閑居賦》中所說“庶浮云之志,筑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春稅是以代耕,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臘之費,’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以寄托自己當時的思想感情。拙政園景點之中遠香堂、荷風四面亭、與誰同坐軒等,便是當時造園者看破紅塵,寄情于景物之中的具體體現(xiàn)。
其次,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在不同的園林景物中。如怡園的造園者顧子山在浙東做官期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怡園中的“鎖綠軒”、“金栗亭”、“碧梧棲鳳館”等都流露出他期盼大富大貴的生活態(tài)度。
以上兩例證明,園林的意境產(chǎn)生在造園前,也存在于園林景物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指導著景物的構筑。雖然意境和景物是兩個不同方面,但園林景觀的營造構筑,是以園林景點景物所要表達的意境為指導的。如園林景觀中建筑的層次、石塊的顏色、質(zhì)地等;水系的曲直、開合;樹木的高矮形態(tài),均根據(jù)意境的立意要求,并為烘托渲染意境的氣氛而確定。因此,園林意境存在于園林景物創(chuàng)造的全過程中。而在園林景物建成之后,它所帶給游人的感受,是要游人通過身臨其境的感悟,深刻體會景物本身之外所包含的時空。而達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藝術感受。
由以上論述可看出,中國古典園林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造園手法上達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繪畫美和文學藝術的有機統(tǒng)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境是中國園林的內(nèi)涵,賦予園林藝術以靈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產(chǎn)生意境。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zhuǎn)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zhuǎn)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zhuǎn)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