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土工程師

當前位置:建設工程教育網 報錯頁面_建設工程教育網

您訪問的頁面已經離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頁或者返回首頁
9秒后跳轉到建設工程教育網首頁
 > 正文

巖土工程師考試輔導:山區(qū)地質災害的預測和防治8

2010-10-15 15:32 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 打印 | 收藏 |
字號

| |

  7.滑坡體穩(wěn)定性的識別方法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表跡象和特征,可粗略的判斷它的穩(wěn)定性。

  已穩(wěn)定的堆積層老滑坡體有以下特征:

 。1)后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wěn)定;

 。2)滑坡平臺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有沉陷現(xiàn)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陡,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松散崩塌現(xiàn)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現(xiàn)象;

 。4)目前的河水遠離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5)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巖;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穩(wěn)定的滑坡體常具有下列跡象:

 。1)滑坡體表面總體坡度較陡,而且延伸很長,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臺、面積不大,且有向下緩傾和未夷平現(xiàn)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濕地,且有新生沖溝;

  (4)滑坡表面有不均勻沉陷的局部平臺,參差不齊;

 。5)滑坡前緣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時有發(fā)生,并面臨河水沖刷的危險:

 。6)滑坡體上無巨大直立樹木。

 。6)滑坡體上無巨大直立樹木。

  需要指出,以上標志只是一般而言,較為準確的判斷,尚需做出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

  8.滑坡災害發(fā)生時的躲避措施

  當遇滑坡發(fā)生時,至少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要迅速環(huán)顧四周,向較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逃離危險區(qū)段。跑離時,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如1983年3月7日發(fā)生在甘肅省東鄉(xiāng)縣的著名的高速黃土滑坡——灑勒山滑坡中的幸存者就是在滑坡發(fā)生時,緊抱住滑坡體上的一棵大樹而得生。

 。2)當處于非滑坡區(qū),而發(fā)現(xiàn)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xiāng)、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如群測群防站或縣、市、地區(qū)及省政府,均設有“國土資源局”。該機構應責無旁貸地擔當此項責任。并立即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shù)厝罕妳⒓訐岆U救災活動。

  (3)政府部門應立即實施應急措施(或計劃),迅速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qū)及可能的影響區(qū)。并通知鄰近的河谷、山溝中的人們做好撤離準備,密切注視災情的漫延和轉化。如滑坡常在暴雨、洪水中轉化為泥石流災害(即次生災害)。注意、因滑坡可能危害到的某些生命線工程(如水庫、干線鐵路、干線公路、發(fā)電廠、通訊設備、干線渠道等)所引發(fā)的次生災害或第三次災害的發(fā)生,如火災、洪水等。注意調查滑坡是否有間歇性活動特點,盡可能確定其再次活動的可能性和時間。如果必要的話(需經有關專家或科技人員論證),應迅速設立觀測點(站)或觀測網,密切注視其變化動態(tài),“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班次推薦

4大班次+考前模擬題 提升學習效果;

經典班次組合 專家在線答疑!

特色通關班:當期考試結束后一周關閉
特色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4大班次+考前模擬題+1套預測試題

智能交互課件 階段測試點評!

精品通關班:當期考試結束后一周關閉
精品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考前模擬題+2套預測試題+考前沖關寶典

名師定期直播 一對一跟蹤教學

實驗通關班:當期考試結束后一周關閉
實驗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考前模擬題+3套預測題+沖關寶典+考前重點

大數(shù)據分析小灶教學 私人定制服務!

定制通關班:當期考試結束后一周關閉
定制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以知識點為單元 十分鐘一堂課

智能交互課件 階段測試點評

報同科目輔導 享7折優(yōu)惠!

最新資訊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lián)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頂部